简介

少府遗珠:帝女逾墙来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十八章 兵争之义(1/2)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扶苏作为秦王的长子,不出意外便是日后的秦君继任者。秦王嬴政在他身上寄予的希望,众人一眼便知。若非有意栽培,怎么也不会倾全国之顶尖人才来倾囊相授。

李斯、魏缭、赵高,哪一个不是首屈一指的大才。李斯、赵高重文、法,魏缭重兵,文武兼济、目指天下。

最重要的是,从现在开始,嬴政就已经暗中为扶苏物色好了辅助重臣。

大秦素来以武力挞伐天下,战将战神如璀璨繁星,前有白起、司马错、蒙骜,后有王翦、蒙武、蒙恬。嬴政心里清楚,若想让扶苏未来能站得稳,身边的武将就必须与他勠力同心。

蒙氏一直是秦王的左膀右臂,蒙毅作为蒙氏后人,继承了蒙氏果敢坚毅的品性,一早就被嬴政选为王储的股肱之臣。

至于章邯,却大有无意觅得良将之意。他本就是将门之后,又自小被王翦带在身边,潜移默化之下早就生出了一颗军魂。

初见他时,嬴政有那么一瞬间的恍惚,仿佛看见了幼年时的自己。似他那般调皮,也似他那般不畏天不畏地。对他的选定,有些阴差阳错的意味,不像对蒙毅那般知根知底。嬴政不敢大意,便有心将他放在王太后赵姬身边,一来可以抚慰赵姬晚年的凄凉孤寂,二来也可以暗中观察一下他的品性。

经过这几年的磨练,嬴政渐渐对他的心性和潜力有了断定。更为重要的是,他与扶苏只相差几岁,年龄相仿,必然容易玩耍在一处。幼年时积累起来的情义是无法替代的,就如嬴政自己与蒙恬,很多时候一个眼神便可以心照不宣,这样的默契是君臣间最为重要的羁绊。

外臣们自然看透了这其中的玄机,对蒙恬和王翦更为敬重。

然而当事之人却完全没有察觉出这其中隐含的深意,每日勤学苦练,不敢怠慢。

嬴政特意在书房外辟出一处独立隔间,定为三人日常授课之处。每日卯时入政事殿学习,不分严寒酷暑、不论晴雨雾雪,虽然辛苦却是令人时刻保持着振奋之情。即使是最为年幼的扶苏,亦从未迟到早退,也未喊苦叫累。他跟在章邯、蒙毅身边,虽然听得不甚明白,却也总是懵懂将明的样子。

蒙毅毕竟比扶苏整整大了十一岁,血气方刚的少年与稚嫩天真的幼童总有天壤之别。相比与蒙毅的大大咧咧,章邯因为一直待在赵姬身边,心思更加细腻,私下也会多照顾扶苏一些。所以,对于扶苏而言,他更加依赖章邯,与章邯的关系也更为亲密。

不过,这三人虽然年龄有差,却都是男生,所以比起李斯和赵高的所讲授的艰深法理,他们都更喜欢魏缭所传授的兵法。

挥斥沙场,这是每一个大秦男儿的梦想。每每听魏缭讲起战术、战略,他们都忍不住心中的悸动,恨不能下一刻就能冲到前线、奋力杀敌。

魏缭是魏国人,说起话来总带着一股魏国大梁的口音。他个子不高,稍稍有些发福的样子,走起路来不疾不徐,一说起话来总爱眯起那长长的眼睛,似是含笑的模样。

章邯一直觉得神奇,比起魁梧壮硕的秦国将军们,魏缭和善可爱、毫无杀气,可他却比那些看起来凶神恶煞的人更懂兵法之魂。

这一日,魏缭如同往常一般迈着四平八稳的步子入了课堂,深入浅出为王子和未来的重臣们讲授兵法。蒙毅与章邯亦如往日一般仔细聆听,听到精彩处忍不住拍案叫绝。

这几人在堂下激动地面红耳赤,魏缭却暗暗沉了面色。

他顿了顿,意味深长地环顾一圈:“我已经教了你们几个月,不知成效如何。今日时候尚早,我正好想问问你们,数月以来你们都学到了什么?”

“我先说!”蒙毅猛地挺直了身子,掩不住言语中的兴奋,“国尉著成《尉缭子》一书,虽借鉴了《孙子兵法》之妙,却比其更为精深!孙武只提出取胜之道在正奇相合,出其不意,却并未明示到底何为‘正奇’。国尉大人却借天地乾坤之势,创出天、地、风、云、龙、虎、鸟、蛇八种阵法。这八种阵法四正四奇,互为表里,或迎头痛击、或避实就虚,变化无穷却又万变不离其宗,实在令人叹为观止!”

蒙毅一口气说完,得意地朝章邯扬了扬下巴,满怀期待地等着魏缭的夸奖。

魏缭眼中晃过一丝赞许之意,话里话外却一反常态地严峻:“你能体悟到正奇相合之妙,已是非常难得。可是,你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,那就是兵争的本质。”

“兵争的本质?”蒙毅不解地望着他,睁大了眼睛等着下文。

一旁的章邯皱起了眉头,努力在脑中搜索着近来所学的内容,忽然间他想到一处,心头不由一动:“我记得大人说过,战分两种,一种是诛暴乱、禁不义,一种名为战、实为盗。所谓兵者不攻无过之城、不杀无罪之人。杀人之父兄、利人之财货、臣妾人之子女皆为盗。”

“嗯。”魏缭欣慰地点点头,“知道战分正、邪,这很好。不过,但凡战争总有伤亡。兵者,凶器也;争者,逆德也;将者,死官也,故不得已而用之。孙子有曰,兵者,死生之地、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,所以才有上兵伐谋、其次伐交、其次伐兵、其下攻城一说。身为秦国未来的将帅,你们要懂战、能战,却不能好战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喜欢少府遗珠:帝女逾墙来请大家收藏:(m.fgsy.net)少府遗珠:帝女逾墙来飞鸽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